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书网 www.qishubook.net,异武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气不只是呼吸问题,横隔膜和腹大肌的运动本身就是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说神秘一点叫做“丹田力”。化劲时命门吸丹田,发劲时命门摧丹田,就可以使肢体力量大增,形成整体劲。但一般人憋着气打架,不一会儿就肌体缺氧,有气无力了。

    劲的发出还需要外部肢体的合理配合,手法、身法、步法的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做到手到、脚到、身到,就是常说的外三合。

    练习劲的运用常常需要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术语叫“舍劲”,舍去旧劲才能炼出新的合乎技击规范的新劲。一个“顺”字就很让人头痛,谁都知道顺着用劲是一加一等于二,小力破大力,顶着用劲是一减一等于零,根本进不去,可是,这个劲就是顺不了。比如一个人只知道向后揪,结果被人牵着走。如果牛向前顶,不就把人顶倒了吗?不要笑话牛,其实人的本能也是遇劲就抵抗,敌向前推,他就往前顶。敌人向后拉,他就向后揪。如果变过来,他朝后拉我就向前撞,他向前推我就朝后捋不就把对手治了吗?可是情急之下就是做不到。“挺腰则死,吸腰则活”,可是如果有人向你突然扑来,你准挺腰抵抗。人在搏斗时那种顶劲、僵劲,跟牛顶头差不了多少。支架起来拼傻力气,所以叫“打架”,用巧劲才叫“技击”。

    劲从发生到运用都与精神状态密切联系,这就是“松静”的功夫。人身上有650块肌肉,牵动骨骼产生运动。但是肌肉只能靠收缩拉动骨骼,而不能靠伸长推动骨骼。所以每做一个动作,必须一组肌肉收缩,另一组肌肉放松才能完成。该放松的肌肉不能够充分放松,力便不能在瞬间爆发。放松又是“听劲”的前提条件。在博击时,情况千变万化,视力不够用,就要靠触觉。在放松的状态下,触觉反应最灵敏。反之,在使用蛮力扭打的状态下,触觉就变得很迟钝,甚至受了伤还不知道疼,动作就显得僵硬笨拙。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感知敌劲的方向,力度,速度各种微妙的变化,并做出顺势而为的反应。松静才能轻灵,极柔才能极刚。不良心态对劲的运用有直接影响,恐惧使肾上腺分泌增加,浑身哆嗦,动作僵滞,本来很简单的事也干不好。比如在两块砖之间架一块木板,谁都能走过去而不会摔下来,如果把这块板架在悬崖之间,很少有人过得去,心里害怕,就真会掉下来。所以过去在悬崖上修庙,都在夜里施工,看不见有多高,心里不紧张就不会掉下去了。搏击也一样,紧张得连气都喘不上来,就失去博斗能力。恐惧甚至导致心细胞猝死,夏侯杰见了张飞,从马上跌下来吓死了,根本不用打。所以戚继光拳经第一段就说:“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身便”。愤怒也会使肾上腺分泌增加,浑身抖动,头脑不清,呼吸不畅。所以老子曰:“善战者不怒”。求胜心切,杂事分心等等,都会影响劲的运用。所以心境空静虚灵松静的锻炼也是武术家的一门重要功课。

    劲的运用也可以归结到“法”的范畴,刚柔、虚实、阴阳、化发等都是法。心理、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以归结到“法”的范畴,叫做“心法”。这样就剩下“法和招”这一对矛盾了。招是技击动作,法是指导思想。招是载体,法是灵魂。招是具体动作,法是一般规律。法是“矛盾的一般性”,招是“矛盾的特殊性”。从哲学角度讲,矛盾的一般性就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不解剖矛盾的特殊性就无法了解矛盾的一般性。同理,武术的法也罢,劲也罢,这些都包含在招里。离开对招的剖析,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不把招练至纯熟就无法深刻理解法。你想学书法吗?那就去练具体的字吧,所有起笔运笔收笔结体之法都在具体的字里。你想学开车吗?那就去练倒杆吧。你想学形意拳吗?那就练劈崩钻炮横吧。离开具体技击动作的练习,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根据定义,技击动作就叫“招”。哲人说,一滴水里包含大千世界。我说,一个拳招里就包含大千拳法。比如一个崩拳里边就有内三合、外三合,有鹰手、雷声、龙身、熊膀、鸡脚、虎抱头。有顾法、打法、步法。有暗脚、暗膝、暗腿,有明劲、暗劲、化劲,形意拳里的东西应有尽有。问题是你能不能熟练掌握这一招。

    从“招”里悟出“法”要有一个反复的实践过程。比如学游泳,蛙泳这算是一招,老师先给你讲“法”,讲动作要领,在岸上先比划动作。然后下水,你会觉得那些法根本用不上,身子直往下沉,经过无数次锻炼,逐渐能浮起来,终于游得不错了。但是,在游泳池里游得很好的人,一到河里又不会了。因为游泳池里水不会动,在河里有激流有漩涡,水跟你互动,这才是真正跟水搏击。当你能驾驭狂风恶浪才能游走江湖,才算掌握了泳法,会了蛙泳再学其他招也不难,因为“法”是相通的,甚至躺在水上睡觉也不会沉下去,这就叫懂了水性。当然,江河之外还有大海,游泳之术永无止境。在岸上比划蛙泳动作好比练拳架子,在游泳池里游泳好比打木人桩或者师兄弟帮你喂手对练,到江河里搏击风浪好比与人摸手互搏,当你在搏击中把一个招法用得得心应手,百发百中,自然就悟出了拳理和劲道。古人早就为我们指出了武学修炼之道:“由招熟到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没有人能超越“招熟”这个初级阶段直接到达“懂劲”这个中级阶段,更不能通过纸上谈兵就到达“神明”这个高级阶段。我们倒是看到某些名声显赫貌似神明的大师竟不能与人推手,更不用说搏击,就是因为他没有下到河里去游过泳,缺失了“招熟”这个阶段,当然就不真的懂劲,能说不能做。

    说白了,练武主要是一个熟练过程,就是一个熟练工。学武术不同于学算术,学算术只要弄懂了公式就能算出来。学武术光懂得原理可不行,练到身上才是拳。这倒有点像学自行车,不论你有多大学问,物理学家,刚上自行车也得摔下来。但是,只要你天天骑,不用讲什么惯性、坡度、角度等理论,自然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在骑车路上遇到的各种物理学方面的问题。熟练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千锤百炼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学习的内容需要相对的专一。“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所以古人说学拳之初“宜约不宜搏”。就是少练一些,练精一些。“多则惑,少则得”。人本身具有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的能力,“熟能生巧”,巧的前提是熟,熟的前提是专一化。“庖丁”天天解牛,连驴都不解,所以才“游刃有余”。历史上有不少专精一两招的武术家,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翠花刘一个单换掌所向披靡,程咬金三斧子没几个人能对付。即使十八般武艺皆精的人也总是有精雕细刻的一两招杀手锏作为看家本事。衡量一个人武艺高低,不是看你会多少套拳,而是看你有没有克敌制胜的绝招。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