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书网 www.qishubook.net,儿科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4)空肠弯曲菌肠炎 多发生于夏季,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临床症状与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粪便呈水样、黏冻样或脓血便,有恶臭,每日多在10次以内,严重者有发热、呕吐、腹痛、脱水等全身症状。病原培养或抗体检查阳性。

    (5)鼠伤寒沙门菌肠炎 是小儿沙门菌感染中最常见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多为2岁以下婴幼儿,新生儿也可造成流行情况,而且病情严重。主要症状为腹泻,重者可多达数十次以上,尚可有发热、呕吐、腹胀等。大便有腥臭味,水样稀黏液便,性质多变,镜检可见多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可伴脱水、酸中毒、败血症并感染性休克。病程迁延,一般2周。带菌率高,部分患儿病后排菌在2个月以上。

    (6)真菌性肠炎 多见于营养不良儿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患儿。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主要症状为腹泻,粪便稀、黄色、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偶有血便。病程迁延,常伴有鹅口疮。镜检可见真菌孢子体和菌丝。粪便真菌培养阳性。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颗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感染,降低提示病毒感染,酸粒细胞增多属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病变。

    2.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无或偶见白细胞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原体感染引起,大便内有较多的白细胞常由于备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粪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真菌性肠炎,大便涂片发现假丝酵母菌孢子及假菌丝有助于诊断。疑为病毒感染者应行病毒学检查,肠道菌群分析、酸碱度、还原糖试验和培养。

    3.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钠测定可提示脱水性质。血清钾测定可反映体内缺钾的程度。血气分析炭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cpco2)可了解体内酸碱平衡程度和性质。重症患儿应同时测尿素气,必要时查血清钙和血清镁。

    4.十二指肠液检查 分析ph值、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肠激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状况,测定十二指肠液的酯酶、胆盐浓度以了解脂肪的吸收状况,还可进行细菌培养和寄生虫卵的检测。必要时还可做纤维结肠镜、小肠黏膜**组织检查。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注意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可先根据粪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以下两组。

    1.粪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 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步转为正常。

    (2)吸收不良综合征 导致小肠消化吸收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鉴别。

    2.粪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 表明结肠与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必要时应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尚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接触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便镜检可见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确诊。

    (2)阿米巴痢疾 急性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果酱样便、腥臭,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较少,新鲜大便涂片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

    (3)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粪便糊状呈暗红色,逐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显示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包括调整饮食、加强护理、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急性腹泻侧重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性腹泻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1.急性腹泻的治疗

    (1)调整饮食 目前主张无论何种类型腹泻,都要坚持继续喂养,并于恢复期增加喂养的次数和量。但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一旦病情好转,患儿有食欲,宜及早恢复喂养。母乳喂养者继续哺母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稀释牛乳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乳,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

    (2)加强护理 对感染性腹泻应注意消毒隔离。按时喂水或口服ors溶液。掌握静脉补液的速度。勤换尿布,便后冲洗臀部,以防止上行性泌尿道感染、尿布疹。勤翻身,预防继发性肺炎。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是急性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液体疗法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1)口服补液:适用于腹泻时脱水的预防及轻、中度脱水的治疗。选用口服补液盐(ors)口服,轻度脱水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少量频服,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将余量加等量水稀释使用。如发现眼睑水肿可改为白开水口服。呕吐频繁或腹泻脱水加重者应及时改为静脉输液。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重度脱水,吐泻严重或口服补液失败者。第1日补液:1定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轻度脱水为90~120ml/kg,中度脱水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为150~180ml/kg;2定性,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3定速,累积损失量一般在8~12小时补完,每小时8~10ml/kg;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16小时内补充,每小时约5ml/kg;4纠正酸中毒,因输入的混合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可随即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碱性液(如碳酸氢钠)纠正;5纠正低钾、低钙、低镁,见尿后及时补钾;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注射;低镁者用25%硫酸镁按每次0.1ml/kg深部肌内注射,每日2~3次,症状缓解后停用。第2日及以后补液:经第1日补液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第2日开始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输液。补液量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一般生理需要量按60~80ml/(kg·d),用1/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则按“丢失多少补多少”,用1/3~1/2张含钠液补充,将这两部分相加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脉滴注,同时要注意继续补钾和纠正酸中毒。

    (4)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病毒性肠炎和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急性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仅用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常可痊愈,不需应用抗生素。但对新生儿、营养不良及免疫缺陷患儿,病情严重者亦可酌情选用抗生素治疗。侵袭性细菌性肠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治疗。可选择以下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再进一步调整。1大肠埃希菌:可选用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吡哌酸、呋喃唑酮、复方磺胺甲噁唑等,疗程7日左右。诺氟沙星(氟哌酸)可能影响儿童关节软骨发育,故7岁以下儿童慎用。抗药菌株可用多黏菌素5万~10万u/(kg·d),分3~4次口服。疗程一般5~7日。2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用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新青霉素,如苯唑西林50~100mg/(kg·d),分4次口服或肌内注射,或氯唑西林或双氯西林,剂量为30~60mg/(kg·d),分4次口服,用前先需做青霉素皮试;或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等。必要时可联合应用。3空肠弯曲菌:首选红霉素,其次为呋喃唑酮;4鼠伤寒沙门菌:可用头孢噻肟或头孢三嗪,对敏感细菌也可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5真菌:口服制霉菌素,剂量2岁以下为50万~80万u/d。克霉唑20~60mg/(kg·d),分3~4次口服。

    2)微生态疗法(micro cological therapy):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侵袭,有利于控制腹泻。常用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制剂。

    3)肠黏膜保护剂(intestinal mucosa protector):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粉。

    4)止泻剂:一般急性腹泻不用止泻剂,但若经治疗后一般情况好,中毒症状消失,可酌情选用鞣酸蛋白、次碳酸铋等。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迁延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病情较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肠道内细菌感染宜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

    (2)调整饮食、改善营养 1母乳喂养患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患儿应调整饮食。双糖酶(常为乳糖酶)缺乏时,暂停一般乳类,改用无双糖饮食,如豆浆或去乳糖配方奶粉。若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应考虑食物过敏(如对牛乳或大豆蛋白质过敏)的可能性,应改用其他饮食或水解蛋白配方饮食。2要素饮食:由葡萄糖、氨基酸、中链三酰甘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成,是肠黏膜受损伤患儿最理想的食物,应用时其浓度和量视患儿临床状态而定。3静脉高营养:少数严重患儿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推荐方案为10%脂肪乳剂2~3g/(kg·d)、复方氨基酸2~2.5g/(kg·d)、葡萄糖12~15g/(kg·d)、电解质及多种微量元素适量,液体量120~150ml/(kg·d),热量209.2~376.5kj/(kg·d),通过外周静脉输入(最好用输液泵控制速度)。随着腹泻减轻、消化功能好转,逐渐过渡到一般饮食。

    (3)药物治疗 1抗生素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2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铁、烟酸、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叶酸等,以保证营养需要,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3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黏膜保护剂,如双歧杆菌类制剂、蒙脱石粉等,以扶持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抵御病原菌的繁殖、侵袭从而控制腹泻;4加强支持疗法,可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每次5~10ml/kg;5中医辨证施治,辅以推拿、捏脊或针灸疗法;6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正确的添加辅助食品。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食物的保鲜,注意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

    3.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定期健康检查。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

    4.防止交叉感染,感染性腹泻(尤其是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轮状病毒肠炎)在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5.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对于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抗生素的婴幼儿,即使无消化道症状亦应加用微生态制剂,以防止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

    6.预防接种,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接种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口服疫苗已见诸报道,保护率在80%以上,但其持久性尚有待研究。

    (陈晓梅)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