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书网 www.qishubook.net,玉盘珍馐值万钱——宫廷饮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宫廷中的茶具丰富多采,它既是茶叶科学研究的宝贵历史遗产,又是代表各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产品。当然,与饮食器具相比,茶具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因为直至唐代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逐步在我国普及。

    最初人们喝茶是用饮食器具,一器多用。一器多用是中国古代早期社会各种器具的共同特点。专用茶具的产生是饮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喝茶感到需要一种专门器具后而出现的。也就是说,茶叶的利用在前,茶具的产生在后,茶具和茶的利用不是一道问世的。

    茶具是指与饮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公元前一世纪,四川王褒所著的《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从文字明确记载了煮茶有专门茶具。

    唐代以前,各地使用茶具的情况较为复杂,除一般使用碗、杯之外,某些地方还有用酒器来饮茶的情况。皇帝宫中的碗、杯多是用金、锡制成的精美器具,一般平民饮茶主要使用陶瓷碗。

    唐代盛行饮茶,皇帝和贵族之间,更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及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具也非常重视。唐代中期,陆羽著《茶经》,他对唐代各地所产的茶具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他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邢州瓷类银,越州瓷类玉。”“邢瓷炎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瓷比邢瓷要优。”邢窑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它在唐代生产的白瓷瓯,即茶碗,是一种很流行的茶具。唐代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越窑在今浙江余姚、绍兴一带,陆羽《茶经》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越窑所产的瓯,曾经风靡一时。中国古代留下了不少赞美越窑的诗篇,如“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顾况:《茶赋》)。“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施肩吾:《蜀茗词》)。“茶新换越瓯”(郑谷:《送吏部曹郎免官南归诗》)。“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横塘诗》)。这些诗句都给越窑茶碗增添了声誉,促进了越窑茶具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

    陆羽从品茶的角度,抑邢而扬越,认为越窑瓷器质量应在邢窑之上,对此,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指出:“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因而断定邢不如越,甚至取消邢窑,不入诸州品内。又因洪州瓷褐色盛茶呈黑色,定为最次品。瓷器应凭质量定优劣,陆羽以瓷色为主要标准,只能算饮茶人的一种偏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258页)。色彩的好恶,带有个人的主观心理作用,这可能因为陆羽是处士,他比较欣赏青绿色这种静态的色彩,这种色彩可以使观赏者的心情趋向于宁静淡泊。

    唐代茶碗比饭碗的器形要小,器身较浅,器壁成斜直形,敞浅腹,适于饮茶。加以制作精工,釉色莹润。名器越窑和邢窑的茶碗,造形风格又各有特点,邢窑的茶碗比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与越窑茶碗,“口唇不卷”,胎体轻薄的作法,有明显区别,越窑除了具备“捩翠融青”的釉色之外,造型也优美精巧。从皮日休的“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和徐夤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等诗句中,可以想见越窑青瓷茶碗形质之美。

    与茶碗相配套的茶壶在西晋就已出现,从晋至隋,茶壶的式样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流子(嘴)都是作鸡头状。到唐朝,茶壶称为注子,或称茶注,这时的壶式,普遍以短形小流代替了过去鸡头饰流。

    唐代还首创了一种饮茶用的碗托,用以托茶,称为茶托,又称盏托。李匡《资暇录》卷下指出:“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入蜀相。崔大奇之,为制名而话宾友。于是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茶托的器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解放后,在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窑青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